急性心梗溶栓治療的護理
2019年11月14日
適應癥:
1、相鄰2個或2個以上相鄰導聯S T 段抬高在 肢體導聯>0.1mV、胸導> 0.2mV,或提示急性心梗伴左束支傳導阻滯,起病時間<12小時,患者年齡<75歲。
2、ST段顯著抬高的心梗患者年齡>75歲,可慎重考慮。
3、ST段抬高的心梗發病時間已達12-24小時,仍有進行性缺血性胸痛,廣泛ST段抬高者可考慮。
絕對禁忌癥:
1. 出血性卒中或原因不明的卒中;2. 6個月內的缺血性卒中;3. 中樞神經系統創傷或腫瘤;4. 近期(3周內)的嚴重創傷、手術、 頭部損傷;5. 近期(1個月)胃腸道出血;6. 主動脈夾層;7. 難以壓迫的穿刺(內臟活檢、腔室穿刺)。
溶栓前護理:
早期心理:減輕恐懼、焦慮,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,使之能夠主動配合治療。
常規給予一般護理:休息、吸氧、監測生命體征、止痛等。
溶栓前詳細詢問有無禁忌癥,測量血壓。
檢查血常規、心肌酶、血小板計數、出凝血時間及血型。
建立靜脈通路:兩條靜脈通路,使用溶栓藥物一路。第二通路保證補液及加用搶救藥物。
備好搶救器械、物品、藥品。
溶栓治療中的觀察及護理
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,溶栓治療24h內可以并發各種心律失常,3h內以室性早搏多見。
血壓降低而同時伴有周圍循環灌注不足時,則要積極處理,防止進一步發展為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。
溶栓伴有心衰的患者,心輸出量減少是主要的護理問題,應注意減輕心臟的前、后負荷,選擇適當的體位,觀察心衰的癥狀 。
溶栓后的護理:
(一)觀察
加強病情觀察:胸痛有無減輕,部位、性質、程度、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等,持續心電監護,關注有無再灌注心律失常,血化驗心肌酶判斷溶栓效果。
溶栓成功后觀察:溶栓成功后冠脈內仍有殘余狹窄,易再發生心梗,故注意觀察并記錄患者再發生心絞痛的時間、部位、性質及心律失常情況和心電圖改變等,意識、瞳孔有無異常。
休息:前3天絕對臥床休息,保持病室安靜,謝絕探視。3天后可床上稍事活動。一周后可協助床邊活動,以不引起心悸、胸悶、憋氣為宜。
(二)監測項目
1、癥狀及體征: 詢問患者胸痛有無減輕及減輕的程度, 觀察皮膚、粘膜、咳痰、嘔吐物及尿中有無出血征象。
2、心電圖記錄: 溶栓前應做 18 導聯心電圖, 溶栓開始后 3 小時內每半小時復查一次 12 導聯心電圖,以后定期做全套心電圖導聯電極位置應嚴格固定。
3、嚴密監測血壓,溶栓中每10min測血壓一次,溶栓結束后3h內每30min測血壓一次,然后每小時測一次,血壓平穩后再延長測量時間,若出現大汗淋漓、皮膚濕冷、血壓下降、考慮是使用血管擴張劑原因或合并出血可能,應盡快處理。
4、用肝素者需監測凝血時間。
(三)溶栓不良反應
監測項目出血:
1、內臟出血:包括顱內、腹膜后或消化道、泌尿道、呼吸道。
2、淺表或體表出血:主要有穿刺或破損部位、皮膚黏膜出血。
再灌注性心律失常:室顫、室上速。
過敏反應:寒顫、發熱、皮疹等。
低血壓:收縮壓低于90mmHg 。
(四) 溶栓后常規用藥
抗血小板治療:阿司匹林腸溶片、波立維、低分子肝素鈣等。
聯合用藥保護心肌:硝酸酯類。
β受體阻滯劑 :降低死亡率、猝死率及再梗率,應盡早使用。
血管再通的判定指標:
根據冠脈造影可直接判斷是否再通。
間接判斷指標:
1、60~90min內心電圖抬高的ST段至少回落50%。
2、cTn峰值提前至發病12h內,CK-MB峰值提前到14內。
3、2h內胸痛癥狀明顯緩解。
4、2~3h內出現再灌注心律失常。
心理護理:
ACS病人常因突發胸痛、心力衰竭而有精神高度緊張、煩躁不安、恐懼、瀕死感。因此要做好心理護理,穩定病人情緒,置于相對安靜環境,讓病人休息。針對性進行健康教育,消除其恐懼及疑慮,有需要可引導家屬陪伴,給予精神支持;有必要時用鎮靜、鎮痛藥,穩定病人情緒,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出院指導:
1、保持穩定的情緒:生活規律,勞逸適當,保證有充足的睡眠。
2、合理安排飲食:宜清淡,不宜過飽、過多,多吃水果、蔬菜,保持大便通暢,切忌暴飲暴食,戒煙酒。
3、定期復查:堅持藥物治療,定期復查了解心臟功能,以便調整治療方案。
4、適度鍛煉身體:改善冠狀動脈的功能,調節血液供應,減少心絞痛和再次梗塞的發生。
5、避免過度疲勞,禁屏氣,一般脈率應控制在100次左右,如出現胸痛、氣急、大汗、頭昏等現象,應立即停止活動,及時就診。外出時隨身攜帶硝酸甘油,以備急用。
(循環內科一病區 李娜)